行業動態
我國煤炭行業已結束“黃金十年”,低價位徘徊或成“新常態”。作為基礎能源,傳統的煤炭利用方式不革命不行。但是“去煤化”不可取,煤炭要革命,但不是“革煤炭的命”。煤炭領域革命的核心在于整體推進煤炭在全行業、全產業鏈的清潔利用。
未來20年仍是主體能源
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是由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稟賦決定
的。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煤炭消費量仍將大幅增加。《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提出到2020年,煤炭消費量約42億噸,占一次能源消費量比例仍高達62%左右。
從全球來看,煤炭在能源發展中也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第22屆世界能源大會的官方報告指出,到2050年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能源構成的基礎,煤炭仍將長期發揮重要作用。BP(英國石油公司)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4》顯示,過去10年煤炭作為發展較快的化石能源,消費比例從2004年的27.2%增長至2013年的30.1%。
但煤炭長期大規模開發利用也帶來了—系列問題。一是煤炭資源開發條件變差。我國53%的煤炭資源埋深在1000米以下,褐煤和低變質程度煙煤占55%,質優煤炭資源逐年減少,開發重心逐步向西部轉移;二是煤炭科學產能比重較低。滿足安全、綠色開采條件的科學產能僅占1/3,這也是煤礦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三是煤炭輸配不合理,煤炭調運形勢緊張。四是煤炭利用效率低。發電及供熱平均綜合利用效率僅為40%左右,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尤其突出的是,煤炭的大規模粗放落后使用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統計顯示,在主要污染物排放中,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占90%,碳氧化物占75%,,總.懸浮顆粒物占60%,二氧化碳占75%。同時,每年還要排放數噸渣塵,重金屬超過2萬噸,對人體危害很大。
“科學產能”是方向
我國煤炭行業正逐步進入需求增速放緩、結構調整攻堅的發展時期,需要消化超前產能和庫存,同時環境制約因素增強。這與一定時期以來我國煤炭開發方式粗放、煤炭產能調控政策不科學不無相關,也誤導了煤炭市場各類主體的行為。對此,應強調將“科學產能”作為未來調控方向,即在一定時期內保證持續開發儲量的前提下,用安全、環境友好的方法叫大限度地開采煤炭資源的生產能力。
研究顯示,科學產能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從生產安全度、生產綠色度、生產機械化程度三大方面進行分析,由12個一級評價指標和22個二級評價指標構成。以2010年全國煤礦的煤炭產量32.4億噸為例,符合科學產能要求的煤炭產量僅為10.78億噸。
我國煤炭資源保有量為19455.89億噸,其中,已利用資源量為4040.37億噸(約占20.8%)。煤炭資源的分布呈現“井”字型的分布格局,以“兩縱”(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雪峰山線和賀蘭山一龍門山線)和“兩橫”(天山一陰山線和昆侖山一秦嶺一大別山線)四條線為界,可劃分為東北區、黃淮海區、東南區、蒙東區、晉陜蒙寧區、西南區、北疆區、南疆一甘青區、藏區九大區域。
按區域看,位于“井”字中心的晉陜蒙寧甘區科學產能增加潛力較大,應盡快制定區域性的煤炭資源開發與利用規劃及科技研發規劃;華東和東北區科學產能很難繼續提高,應關停無法改造的非科學產能礦井;新青區尚未進行大規模開發,應嚴格開發準入和科學產能標準,避免增加非科學產能。基于煤炭資源和水資源條件以及資源開發所面臨的多重約束和影響,新形勢下我國煤炭資源開發的戰略布局應該調整為“保護與減輕東部,穩定開發中部,加快開發西部”。
清潔利用是出路
按現有技術條件和污染物排放強度,2030年我國煤炭消費量需控制在20億噸
以下。若考慮技術進步和強化管理帶來的排放強度降低,按照全國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標測算,允許的較大煤炭消費量約50億噸。如果要突破未來燃煤二氧化碳的減排約束,只有依靠技術進步來實現。
煤炭清潔開發利用既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走低碳發展
道路的必然選擇。我國不僅是較大的煤炭生產國,還是較大的煤炭消費國和進口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高出世界平均水平40個百分點,2013年煤炭進口3.3億噸。近幾年,全球氣候談判和圍繞低碳技術的競爭日趨激烈,美國、歐盟、日本憑借其油氣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及部分的煤炭清潔利用技術,積極推行低碳經濟。出于國家戰略利益和能源安全考慮,我國必須加快培育和發展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炭清潔開發利用技術和產業,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煤炭清潔利用的核心就在于整體推進煤炭在全行業、全產業鏈的清潔利用,包括五個方面:一要安全綠色開采,控制開發量,提高科學產能的比例;二要分級分質對口利用,全面洗選確定潔配度的準入標準;三要加大潔凈燃煤發電和煤電節能減排技術的利用推廣,改造工業窯爐,提高燃煤的效率;四要突破技術瓶頸,減少水耗和排放,降低成本,有序布局,適度發展現代煤化工;五要發展稀缺煤的二次開發技術,特別是煉鋼煤,要重視高硫煤、高灰煤,低節煤的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面向未來,清潔利用是煤炭行業的出路。因此必須加快推進煤炭產
業發展由資金和資源推動,向以技術創新驅動為主的方式轉變,必須大幅度降低單位煤炭消費的污染物排放強度,加強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術以及其他污染控制技術的開發應用。在環境污染嚴重、碳排放壓力巨大、石油對外依存度高的客觀條件下,煤基多聯產技術為煤炭清潔、低碳及多用途利用提供了重要途徑,應作為我國煤炭利用的發展方向。
目前中國合成氨、甲醇、電石和焦炭產量對世界煤化工產業、技術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根據對各類煤化工產品進行全生命周期的分析發現,生產流程較長的產品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相對高一些,但同時經濟性也相對好一些。預計到2020年,現代煤化工占煤化工耗煤比例將由目前的4%提高到30%。在燃煤發電領域,我國超超臨界機組等技術已達世界較高水平,但整體上還需進一步優化火電結構。其中,高參數、大型化是提高燃煤供電效率的途徑,我們應根據國情和煤種特色,因地制宜、統籌協調發展各類先進技術。
未來如何,取決于我們現在做什么。付出和回報雖然不一定完全成正比,但
是如果不行動的話,就不能期冀得到美好的結果。
未來20年仍是主體能源
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是由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稟賦決定
的。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煤炭消費量仍將大幅增加。《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提出到2020年,煤炭消費量約42億噸,占一次能源消費量比例仍高達62%左右。
從全球來看,煤炭在能源發展中也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第22屆世界能源大會的官方報告指出,到2050年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能源構成的基礎,煤炭仍將長期發揮重要作用。BP(英國石油公司)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4》顯示,過去10年煤炭作為發展較快的化石能源,消費比例從2004年的27.2%增長至2013年的30.1%。
但煤炭長期大規模開發利用也帶來了—系列問題。一是煤炭資源開發條件變差。我國53%的煤炭資源埋深在1000米以下,褐煤和低變質程度煙煤占55%,質優煤炭資源逐年減少,開發重心逐步向西部轉移;二是煤炭科學產能比重較低。滿足安全、綠色開采條件的科學產能僅占1/3,這也是煤礦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三是煤炭輸配不合理,煤炭調運形勢緊張。四是煤炭利用效率低。發電及供熱平均綜合利用效率僅為40%左右,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尤其突出的是,煤炭的大規模粗放落后使用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統計顯示,在主要污染物排放中,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占90%,碳氧化物占75%,,總.懸浮顆粒物占60%,二氧化碳占75%。同時,每年還要排放數噸渣塵,重金屬超過2萬噸,對人體危害很大。
“科學產能”是方向
我國煤炭行業正逐步進入需求增速放緩、結構調整攻堅的發展時期,需要消化超前產能和庫存,同時環境制約因素增強。這與一定時期以來我國煤炭開發方式粗放、煤炭產能調控政策不科學不無相關,也誤導了煤炭市場各類主體的行為。對此,應強調將“科學產能”作為未來調控方向,即在一定時期內保證持續開發儲量的前提下,用安全、環境友好的方法叫大限度地開采煤炭資源的生產能力。
研究顯示,科學產能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從生產安全度、生產綠色度、生產機械化程度三大方面進行分析,由12個一級評價指標和22個二級評價指標構成。以2010年全國煤礦的煤炭產量32.4億噸為例,符合科學產能要求的煤炭產量僅為10.78億噸。
我國煤炭資源保有量為19455.89億噸,其中,已利用資源量為4040.37億噸(約占20.8%)。煤炭資源的分布呈現“井”字型的分布格局,以“兩縱”(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雪峰山線和賀蘭山一龍門山線)和“兩橫”(天山一陰山線和昆侖山一秦嶺一大別山線)四條線為界,可劃分為東北區、黃淮海區、東南區、蒙東區、晉陜蒙寧區、西南區、北疆區、南疆一甘青區、藏區九大區域。
按區域看,位于“井”字中心的晉陜蒙寧甘區科學產能增加潛力較大,應盡快制定區域性的煤炭資源開發與利用規劃及科技研發規劃;華東和東北區科學產能很難繼續提高,應關停無法改造的非科學產能礦井;新青區尚未進行大規模開發,應嚴格開發準入和科學產能標準,避免增加非科學產能。基于煤炭資源和水資源條件以及資源開發所面臨的多重約束和影響,新形勢下我國煤炭資源開發的戰略布局應該調整為“保護與減輕東部,穩定開發中部,加快開發西部”。
清潔利用是出路
按現有技術條件和污染物排放強度,2030年我國煤炭消費量需控制在20億噸
以下。若考慮技術進步和強化管理帶來的排放強度降低,按照全國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標測算,允許的較大煤炭消費量約50億噸。如果要突破未來燃煤二氧化碳的減排約束,只有依靠技術進步來實現。
煤炭清潔開發利用既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走低碳發展
道路的必然選擇。我國不僅是較大的煤炭生產國,還是較大的煤炭消費國和進口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高出世界平均水平40個百分點,2013年煤炭進口3.3億噸。近幾年,全球氣候談判和圍繞低碳技術的競爭日趨激烈,美國、歐盟、日本憑借其油氣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及部分的煤炭清潔利用技術,積極推行低碳經濟。出于國家戰略利益和能源安全考慮,我國必須加快培育和發展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炭清潔開發利用技術和產業,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煤炭清潔利用的核心就在于整體推進煤炭在全行業、全產業鏈的清潔利用,包括五個方面:一要安全綠色開采,控制開發量,提高科學產能的比例;二要分級分質對口利用,全面洗選確定潔配度的準入標準;三要加大潔凈燃煤發電和煤電節能減排技術的利用推廣,改造工業窯爐,提高燃煤的效率;四要突破技術瓶頸,減少水耗和排放,降低成本,有序布局,適度發展現代煤化工;五要發展稀缺煤的二次開發技術,特別是煉鋼煤,要重視高硫煤、高灰煤,低節煤的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面向未來,清潔利用是煤炭行業的出路。因此必須加快推進煤炭產
業發展由資金和資源推動,向以技術創新驅動為主的方式轉變,必須大幅度降低單位煤炭消費的污染物排放強度,加強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術以及其他污染控制技術的開發應用。在環境污染嚴重、碳排放壓力巨大、石油對外依存度高的客觀條件下,煤基多聯產技術為煤炭清潔、低碳及多用途利用提供了重要途徑,應作為我國煤炭利用的發展方向。
目前中國合成氨、甲醇、電石和焦炭產量對世界煤化工產業、技術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根據對各類煤化工產品進行全生命周期的分析發現,生產流程較長的產品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相對高一些,但同時經濟性也相對好一些。預計到2020年,現代煤化工占煤化工耗煤比例將由目前的4%提高到30%。在燃煤發電領域,我國超超臨界機組等技術已達世界較高水平,但整體上還需進一步優化火電結構。其中,高參數、大型化是提高燃煤供電效率的途徑,我們應根據國情和煤種特色,因地制宜、統籌協調發展各類先進技術。
未來如何,取決于我們現在做什么。付出和回報雖然不一定完全成正比,但
是如果不行動的話,就不能期冀得到美好的結果。
- 上一個:安標網-空冷器不需辦理安標證書